《风景园林》2017-08 专题导读 | 矿区修复与景观再生
据汉斯-约阿希姆·马德尔博士考证,欧洲出现最早的一份采矿场复垦合同是关于1766年德国一处修道院所属土地上的植被恢复——合同内容要求矿主在受破坏区域种植桤木林,期限为12年。其实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发达国家才陆续对矿区修复进行立法,而我国的矿区治理工作直到1988年颁布《土地复垦规定》之后也才逐渐开展起来。在此立法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土地复垦”概念视矿区为惨遭破坏的大地疮疤,亟需人为加以修补与遮蔽:主要包括消除地灾安全隐患、重建植被生态系统以及恢复耕地林地等生产性功能。因此通常的矿区复垦项目更加关注采取何种简便快捷的工程措施、如何控制治理成本以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比之下,本期专题的“矿区修复与景观再生”概念更倾向于将矿区视作由地球物理化学作用与人类采掘共同影响所形成的一种景观类型,其具有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因此,对其修复改造并不能单纯从工程与再生产视角入手,而应从自然、生态、文化、社会、经济乃至艺术等更多层面予以综合审视——例如,如何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措施重建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如何评价矿区造成的视觉影响,并通过地形重塑等使之与环境更好地融合;如何通过不同途径组织管理机构,协调各方利益以及筹集修复资金;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消除场地污染,维护社会公平;如何看待采矿生产与周边社区的关系,以及如何回应矿区停采之后的公众诉求与文化记忆;如何充分利用矿区土地及其资源禀赋进行后工业景观营造,从而实现产业转型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创造性地发掘废弃矿区在风景游憩、休闲健身与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再利用潜力……
《风景园林》2017年第8期专题文章由规划师、生态专家、植物专家、风景园林师以及矿区修复与景观设计实践一线同仁撰写,包括采石场、煤矿、稀土矿、铅锌矿等不同矿区类型。这些文章涉及上述提及的不同工作内容,充分反映了矿区修复与景观再生的多面性与综合性。或许正因如此,人们需要以更加整体的方式看待废弃矿区,承认并尊重其景观复杂性,秉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与长远的眼光,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综合高效与可持续的矿区修复与景观再生途径!
——专题主持人:北京林业大学崔庆伟老师
著:(美)尼尔 · 柯克伍德 译:李佳怿 校:王晞月
从社区层面探讨了40平方英里(约103km²)的塔溪矿区“超基金”污染场地(Superfund Site)的可持续规划设计以及应用策略。位于俄克拉荷马州渥太华县的塔溪矿区的状况表明联邦和州立管理机构在应对该地区长期以来的环境退化、有毒物质侵害以及环境公平问题上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因此,附近的社区邻里、环境部门官员与学术团体积极合作,针对采矿遗留的大规模土堆、污染的河道、沉降的地面和塌陷的坑井等进行了长期的修复、再生和规划的探索。这个案例研究将证明,这种基于地方的矿区更新模式可以作为一个框架将社区诉求、环境整治和景观再生整合到一起。
右:成堆的乳白色矿业废料
(德)汉斯-约阿希姆·马德尔 孔洞一 崔庆伟*
在目前资源危机日益加剧的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采矿区就像大地肌肤上的疮疤一样需要人们的呵护。德国作为工业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在矿区修复再生领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介绍了德国在矿区生态修复和再利用方面的一些思想理念与操作方式,以望对中国矿区修复改造相关的管理、规划设计与工程实践有所借鉴。根据其主要流程与工作内容,具体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论述:问题评估与机构安排、法律基础与规划流程、修复技术与自然过程、社会参与和功能转换。
右:中国西北矿区单一结构的复垦植被栽植
常江 刘同臣 冯姗姗
作为重要的棕地类型,矿业废弃地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重大危害,对其进行修复、治理已成为社会及学界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以矿产资源开采导致地表形态产生的变化及其带来的生态损害为依据,对矿业废弃地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比较,并分别对不同类型矿业废弃地的产生机理、特征及国内治理现状进行了论述;分别列举了不同类型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剖析,为各类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提供模式参考,从而打造和谐、优美的矿—城新环境。
东胜区露天矿环境治理规划总平面图
九里湖塌陷地生态修复规划图
北京市门头沟区煤矸石堆积地不同恢复方式植被特征及植被恢复方法
孙芳旭 郝培尧 董丽* 李雄
调查北京市门头沟区东部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煤矸石堆积地植被特征,比较分析2种不同恢复方式以及不同恢复年限的样地植被恢复状况。植被调查采用样方法,共统计植物69种,隶属35科63属,其中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为优势科。自然恢复样地植物共25种,隶属17科24属;人工修复样地植物共63种,隶属32科58属。自然恢复群落中臭椿、榆树、荆条的重要值较高,是群落的建群种;人工修复的群落中榆树、油松的优势明显。草本层中猪毛菜、地肤、野古草、紫苜蓿和白莲蒿属于恢复的先锋植物,且在群落中优势地位明显。随着终止排矸年限和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将增加;人工修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整体高于自然恢复群落。提出煤矸石堆积地适生植物材料的选择原则,通过优势度等指标筛选出符合植被恢复要求的植物材料,构建恢复植被群落模式,并总结出适合煤矸石堆积地的立地条件改良技术和植物种植技术。
不同样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
基于顶极—格局假说的植被修复规划设计途径研究
岳邦瑞 桂露
植被修复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热点领域。但在既往研究中,对理论机制与实践应用间的关系描述尚少,植被修复一直未能形成系统的步骤和途径。本研究从植被修复的整体过程出发,首先对顶极—格局假说进行了研究,归纳出顶极—格局假说有8个理论要点;继而通过推导理论要点与植被修复的关系,整合现有的多种技术方法,最终提出了一套具有普适性的植被修复规划设计途径,包含5个步骤:植被修复场地分析、修复时间方案选择、生境修复措施选择、关键修复位置识别、修复监测与评价。
基于生态技术美学视角的矿区生态修复探索
——以白云鄂博矿山公园为例
高坤 蔺莎 孙雯 陈颖慧
建设矿山公园是废弃矿山生态恢复与利用的一项有效举措。白云鄂博矿山公园原为采矿遗留废弃棕地,大规模的挖填破坏了当地的覆土生态环境,场地状况极为恶劣。本文以白云鄂博矿山公园为例,从生态技术美学的角度探索其场地修复方法,探讨分阶段实施植物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寻求以尊重生态秩序为基础的景观表达形式,最终实现矿区生态重塑与景观再生。通过以上方法,白云鄂博矿山公园实现了由矿区向“节水少维护”生态型景观绿地的转变,成为了能够承载矿区工业文化展示、民族精神象征、居民休闲游憩等功能的生态场所。
右:修复后水文景观
相关阅读: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17年第8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任京燕
校对:王一兰
扫描二维码进入《风景园林》杂志社官方微店